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原元
2018, 38(4): 150-161.
在拉康对主体的论述中,异体这一概念甚为突出,它不但性质含混,作用也颇有争议。因此,本文借德里达幽灵学的观念予以探讨。尽管拉康式的主体令人困惑,捉摸不定,却一直被不少学者称为“缺失性的主体”,其中代表人物有费尔曼、拉格伦-萨利文、威尔登、德里达、巴特勒等。本文针对这一广为接受的说法,从“异(体)类的主体”这一角度来思考拉康的主体概念,并认为无论是在想象界还是象征界,拉康的主体都不可避免地会和幽灵及镜像式的异体牵扯在一起,并被其剥夺独立性。镜像阶段不仅虚构了整一自我的视觉假象,还令镜像式主体被幽灵式异体所压制。同样,象征界的主体看似在两个方面(即能指链上的转喻和隐喻)受制于语言学意义上的异体,但这种能指法式使主体失去躯壳,而成为幽灵,最终沦入被剥夺、被移置和去中心的状态。作为后结构主义者的拉康与身为心理学家的(尤其是俄狄浦斯式的)拉康有所不同,本文亦作出谨慎区分。一般认为,被遮蔽的菲勒斯处于象征界中心地位,并占主导优势,故称之为“主控能指”和“超然所指”。以此便能证明,拉康的异体范畴不仅仅是由普通的“纯粹能指”或抽象的“空洞之词”所占居;相反,异体这一领域充斥着享有特权的“满载之词。”这些词源于(死去的)父亲,类似神圣经文。与过去的批评家不同,本文除了将语言视为一般性的异体,同时还一一揭示了一系列缠绕拉康无意识主体的异体幽灵:神谕式异体(父亲最后的话),幽灵式异体(亡父的幽灵),神圣异体(拜物菲勒斯)。有趣的是,拉康“异(体)类的主体”的本体论观点似乎消融于德里达提出的“幽灵似的主体”这一幽灵学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