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文艺理论研究》,
导航切换
文艺理论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道德声明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国际期刊推广平台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专题:上海地区古典文学研究七十年
本雅明研究专题
西方文论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青年论坛
全选
|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Select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理论反思
赖大仁
2020, 40(6):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学术史角度看,当代文论变革发展及其演进逻辑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性推进,而是颇为复杂的螺旋型循环演进,具体而言构成了三轮即三个阶段的破、引、建交织互动的变革发展。当代文论的外在发展轨迹与内在演进逻辑,从表层结构方面看,与处于历史大变局中的社会文化结构有关,也与近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变革发展相呼应;从深层结构方面看,反映了文学研究内与外关系维度上的辩证运动和演进逻辑。一是凸显了“文学论”的关系维度,关涉对文学特性与功能的理解以及文学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的认识;二是凸显了文论资源的内外关系维度,关涉内承传统与外引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理论反思,关涉破、引、建三个方面的目标指向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Select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悲剧心理学》的成就与启示
丁尔苏
2020, 40(6): 10-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悲剧心理学》是我国悲剧理论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朱光潜在书中自如穿梭于西方各大理论流派之间,以一个中国学者特有的眼光,提出不少至今仍然很有价值的见解。朱光潜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修正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论”和“净化说”,不仅肯定好人受难的悲剧情节,而且引入“爱”“惋惜”等其他描述悲剧情感的重要概念。也许因为过于青睐康德的崇高理论,朱光潜对描写卑微人物被动受难的作品稍有疏忽。就德国古典理论而言,朱光潜一方面批评黑格尔的“永恒正义”论过于乐观,另一方面认为叔本华的“退让说”过于悲观。无论在人生哲学还是美学观念上,他都更倾向于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尼采。可惜尼采的悲剧死亡论与史实相去甚远,导致朱光潜在同一问题上出现偏差。尽管如此,尼采和朱光潜将悲剧与文化价值进行连接的尝试,依旧对后人的研究很有启发。
Select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德性融汇文学 垂范践行致远——钱谷融先生的审美人格发微
吴俊
2020, 40(6): 26-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钱谷融先生自选集的编排体例,探析“人的文学观”理论体系及其批评实践特色,辨析他批评理论的内涵底色,并从文章所见的性格表现,论析其审美人格的风范。以知识经验和趣味修养论,钱先生是融通古今、兼达中外的学院学者,尤以经典审美的人格化育为重,以接续传统文化为专业己任。以专业身份及其实践论,钱先生形塑了一个坚守自身文艺观和价值立场的理论批评家人格,成为中国士人风骨的当代典范。以德性境界论,钱先生则是一位明哲保身、体用相融的达观智者。其生命百年示范了从才子,经名士,至君子的精神气质的蜕变与升华。
Select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生生之道、“第三性”与再造“文学乡土”的方法——以阎连科《她们》为中心
叶祝弟, 王磊光
2020, 40(6): 3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生之道、以“第三性”为核心的阎氏女性论、以非虚构作为方法的乡土中国想象,是理解阎连科《她们》的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着作品内容、作家思想和文体创造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紧紧缠绕在一起,共同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如何理解和想象当代乡土中国。《她们》中众多的人物及其故事,通过作者的具有强烈主体性的语言、思想以及在历史和虚构之间滑动的笔法编织到一起的时候,建构出了一套“关系网”。从追求文体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她们》的核心甚至不在于记录女性、再现时代,而在于通过一套作家想象出来的“结构”,来引导我们如何与当代乡土女性一起共同思考,如何去跟乡土社会“共情”。
专题:上海地区古典文学研究七十年
Select
专题:上海地区古典文学研究七十年
反思与开拓:上海词学研究70年述评
彭国忠, 刘泽华
2020, 40(6): 44-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词学研究可分为转型期、繁盛期和发展期。上海词学在转型期前一阶段有着重思想内容轻艺术特征、重豪放轻婉约的特点,后一阶段则进入沉寂。在繁盛期,上海词学界开始了对前期研究的反思与开拓,在美学热、方法热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进入发展期后,词学界在研究时往往伴随着回归历史语境和民族话语本位的思考,力求消解以逻辑自洽为目标的“强制阐释”,“中观”研究开始流行,明清及民国词渐渐成为热点。上海词学研究在文献整理、词人研究、词乐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研究群体具有多样性和传承性,形成了代代相传的词学传统。
Select
专题:上海地区古典文学研究七十年
入深·务实·求新:上海古典戏曲研究七十年
黄静枫
2020, 40(6): 55-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49年至今,上海地区古典戏曲研究共涌现五代学人,学术梯队持续未断,在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古代戏曲作家作品考证系年、跨学科研究三个领域薪火相传、影响甚著。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依次经历了筚路蓝缕、开拓局面、整体联络、全面排查、透视内核的过程。这一横向拓展和纵深开掘交织并进的历程正是学术史演进的典型路向。而元明清三代戏曲作家作品考证系年工作,以其资料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嘉惠学林。不仅如此,广大学人也在跨学科视野中观照戏曲史演进。他们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既“向内转”又“朝外看”,带来了研究方法的突破。七十年间,上海地区五代学人为戏曲史学贡献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厘清了大量的基本事实,完善了古代戏曲演进的讲述,使得戏曲历史图景的呈现更加立体。
本雅明研究专题
Select
本雅明研究专题
“适契于道”:理解本雅明的革命理念
彼特·芬维斯
2020, 40(6): 75-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雅明1920年代初在一个片段中简要讨论过一个谜语似的概念,当时他正在为资格论证论文寻找一个恰当主题,这就是行动的概念,或者说是“行为人决定的知”。他觉得这种知“可以与道的概念相提并论”。本文以此为论述的出发点,基于对所述片段的分析,本文试图证明本雅明1930年代初期以古希腊思想词汇中的两个术语发展出了这一类似于道的概念:mimesis(摹仿)提供了一个名称,让他发展出“行为人决定的知”这一概念,而“第二技术”则是他修正了的“行动决定的知”这一概念的指称。这些概念放在一起,使得他走向一种类似于道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念。
Select
本雅明研究专题
经验在信息时代的贫乏及其出路——以本雅明思想为线索的一个考察
孙斌, 张艳芬
2020, 40(6): 85-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验产生于记忆,可是,如果记忆的作用是精确再现过去以便为形成知识作出准备,那么能迅速提供信息的现代技术就使这样的记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是,记忆同精确再现的功能拆离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使经验的交流和相传得以成为可能。可是,讲故事的艺术在信息这种新的传播形式的挑战下正在走向它的尽头。信息运作的实质在于即时性。这甚至导致了印象和观念之间区分的取消,因为即时信息使一切知觉都成为了强烈而生动的印象。然而,恰恰是印象的过于强烈和生动使得它突破了意识的防护机制,从而作为震惊作用于无意识的层面。震惊印象成为有力而持久的非意愿记忆的组成部分,它打破了信息的即时性以及建基于其上的对事物的透彻说明。不过,试图将私密而迷人的经验加以概念化的非意愿记忆是一种本领,它归属于讲故事的艺术。在讲故事的艺术走向尽头之后,必须考虑震惊印象的另外的形式。这就是电影。电影无法中止经验的贬值或贫乏,但它使这种贫乏变得复杂了。
Select
本雅明研究专题
“纯语言”在说什么?——以本雅明1916年语言学笔记与波德莱尔译序为主的讨论
王凡柯
2020, 40(6): 85-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纯语言”(die reine Sprache)为核心的早期语言哲学被视为本雅明思想的源动力,它不仅与本氏哲学图景中的诸多母题相关,也是其充满“迷路艺术”(Irrkünste)意象写作的哲学底色。然而纵观国内关于本雅明的学术讨论,该阶段或被置于边缘的位置,或屈尊为某种理论佐料,并未展现它真正的理论潜能与精神内涵。本文以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关键词“纯语言”为考察对象,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并把1916年语言学笔记和波德莱尔诗歌译序作为主要阐释文本深入讨论,从而进一步审视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的具体内涵与学理意义。
Select
本雅明研究专题
重释“散心”美学 ——从本雅明到克拉里
张鹏
2020, 40(6): 96-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雅明与克拉里对“散心”概念的理解形成一个重要的对比。本雅明不但在资本主义的娱乐业中察觉出“散心”与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在早期电影技术中发现“散心”与大众之间的无意识共谋,其表现为借助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对观者塑造一种“现时”(Jetztzeit)状态,使观众重新建构他们的历史意识;并且,这种建构是把个人经验转化为集体形式,赋予早期电影以审美的政治化潜能。反之,克拉里对“散心”概念的理解陷入一种预设式的线性价值判断之中,历史化了“注意力”概念,却把“散心”仅视为现代性生产的一部分而依附于“注意力”概念的整体性之中。
西方文论
Select
西方文论
经典文学批评: 生产性文学批评的雏形
姚文放
2020, 40(6): 105-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欧美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动向就是在“艺术生产”问题上取得进展,它突破了以往将“艺术生产”限定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定势,将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纳入“艺术生产”的范畴。蒂博代、艾略特、瑞恰慈和弗莱等经典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中发现和确认了文学批评的生产性,并试图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一事实,也力求通过概念界定对生产性批评实践进行确认,形成了生产性文学批评最初的雏形。对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关注,则成为其生产性文学批评观念腾跃的画龙点睛之笔。
Select
西方文论
转换生成:文学言说的动力机制——“耶鲁学派”语言诗学管窥之二
戴登云
2020, 40(6): 127-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耶鲁学派的语言论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语言三维(所指性之维、间性之维和自反关涉之维)的直观;二、揭示了文学言说的转换生成机制;三、对说不可说的原初悖论作出了新的裁决。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个有机的整体,分而论之,难免有所割裂。就语言三维的转换生成而言,概括地说,它主要指这样一种隐秘的机制: 从能指-所指关系的确立到指称的丧失,从主体间性维度的建立到该维度的瓦解和重建,从自反关涉的语言游戏到能指-所指关系的回归。耶鲁学派的“转换生成”论不只深刻地揭示了(文学)言说的内在奥秘,而且具有如下思想史的意义: 一、为现代修辞学的“转换生成”论提供了更本源的理论基础;二、为文学史乃至一般历史的差异错置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三、为裁决“普遍永恒的真理世界与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的鸿沟”这一古老的形而上学疑难提供了一种隐蔽的方案和路径。
Select
西方文论
指示性重临:从影像的“曾在”到数字的“此在”
彭佳
2020, 40(6): 136-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示性作为符号的基本逻辑范畴,被视为符号认知与现实之“锚定”的所在。影像符号是对对象之“曾在”的记录,因此,指示性被视为影像符号之确定性的确证。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影像不再是对“曾在”的记录,有学者认为,影像符号的指示性由此不存。然而,反观皮尔斯的指示符理论可以发现,指示符可以分为“实在”的指示符与“空”指示符,后者经由雅柯布森提出的“转换语机制”,被当代符号学运用于对艺术符号和图像符号的研究。在数字影像符号的生产阶段,由于具身的感知和意识的共构,指示性以“现在时”的状态重临:人对“空”指示符的填充,是新的媒介技术时代之符号传播的重要特征。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论晚明小说戏曲中的“写真图”
蔡亚平, 程国赋
2020, 40(6): 149-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与绘画艺术的关系相当密切,晚明小说戏曲中可以见到“写真图”的相关描述。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晚明小说戏曲中的“写真图”进行探讨:1.统计这一时期出现“写真图”情节的小说戏曲作品数量,共有18篇作品。2.晚明小说戏曲中描述的“写真图”体现出以下特点:通常是对人物的正面描摹、有时对人物形象进行美化、强调形神兼备以及追求人物与景物的融合。3.晚明小说戏曲中时常出现“写真图”情节的原因在于:人物画复兴,晚明叙事文学题材自身发展演变的影响以及文坛上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崛兴,均对这一文学现象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晚明小说戏曲中“写真图”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对小说戏曲故事的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宋元明时期的《长江万里图》:历史、地域与文化共同体
岳进
2020, 40(6): 149-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元明时期,《长江万里图》集结出现,一方面,精英文人的绘画与诗文题跋共同形塑长江意象,构建以长江地域和历史认同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极大地强化了民族存在感、认同感;另一方面,长江图进入晚明的图谱类书,转化为可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通过版刻的复制、再现和传播,在公共传播领域扩大影响,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文化意象和国家象征。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论文书牍与明代文学论争的“境内”驱动
叶晔, 杜欢
2020, 40(6): 160-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汉魏以来传统自在的文学批评方式之一,论文书牍在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自足成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据书信双方身份及写作姿态的不同,可分为“投献型”“示答型”“对话型”三种情况。书牍体的论学属性,及其往复关系所致的语境约制,既促成了深入的学术对话,也避免了后人强制阐释文本的可能。随着论文书牍的核心内容,从早期对创作经验的总结、文学史的回顾、文坛现状的评述,到后来对文学原理及概念诸问题的辨析;从以自我陈说为主的论文独白,到流派内部相互求异的论文辩难,它逐渐转变成一种基于文学共同体的文学批评方式。此发生于共同体内部的批评意识,肇端于中唐古文运动,至明代的文学流派论争达到鼎盛。特例如《与友人论文书》之言说对象的虚化,亦需被放置于“境内”驱动的文学批评史视野中,方能得到更精准的认识。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晚清变局中的“类桃源”现象及其诗歌书写
孙启华, 罗时进
2020, 40(6): 172-1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其塑造的理想世界之境,自萧梁时即成为一固定意象。自唐至宋,人们对桃花源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桃源的虚、实两个方面。迨至晚清,人们在探讨桃源虚实基础上,因时代的风云际会尤其是在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垒局势下,渐多“类桃源”之地的记载和诗意书写。诗人因兵燹而有桃源之思,亦因战乱而知桃源之不可恃,这一情感结构形成了晚清诗人的出处观。晚清变局中对桃花源的书写,既展现出陶渊明所塑造的桃源意象的生命力,显示出传统士人在战乱之际求自怡安适的深层心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调适自我的智慧。
青年论坛
Select
青年论坛
后人类话语反思 ——以齐泽克为中心
刘昕亭
2020, 40(6): 184-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和回应当前科技革命对社会文化和主体存在的影响,是进入21世纪后诸哲学流派、文化理论的共同努力。齐泽克对后人类两个流派、两种倾向的阐述与质疑,始终置于他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无论是文化左翼的后人类思潮,还是超人类主义的奇点理论,其共同倾向在于“普罗米修斯的耻辱”和人机混杂的新迷思。齐泽克数十年的著述,始终关注前沿科技发展,在对后现代多元主体、后人类主客混杂状态和数字大他者的批判基础上,齐泽克以对“非人”和“后主体性”概念的标举,显示了后“索卡尔”时代,人文理论介入科技话语的努力。
Select
青年论坛
羞耻、酷儿理论与情感转向:以美国学界为中心的考察
杨玲
2020, 40(6): 192-2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羞耻是酷儿群体中常见的负面情感,也是塞吉维克从酷儿研究转向情感理论的关键线索。通过对汤姆金斯著作的发掘和整理,塞吉维克将羞耻重新阐释为与身份塑造相关的、具有政治潜能的生产性情感。羞耻随后引起美国酷儿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因此汇聚出一条情感理论的酷儿支脉。羞耻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酷儿政治、伦理、历史和美学,羞耻与性别、性态、失能、种族等范畴的交叉也为社会和政治分析提供了新的概念工具。随着英语学界的研究焦点从酷儿羞耻拓展到性别羞耻,对羞耻的探讨或将成为情感转向中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
Select
青年论坛
论让吕克·南希对崇高概念的重释
王琦
2020, 40(6): 204-2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能很好地实现对抗总体性、捍卫差异和见证不可表现之物的任务,崇高在让-吕克·南希那里得到了不同于利奥塔和德里达的重释。这不仅体现在对崇高中的“表现”和“界限”进行重新思考,还体现在关于艺术的终结、感性想象力与崇高的关系、崇高之为供奉等论题的思想中。南希把康德的审美图式区分为“美学扬弃哲学”和“哲学扬弃美学”两种范式,认为它们都没有准确表现出后现代状况中存在的根本状态。南希将利奥塔崇高中的时间维度与德里达崇高中的空间维度结合起来,将“外展”“去界限化”和“供奉”等思想融入崇高的理解之中,更为突出崇高和崇高感本身的生成性、动态性、超越性和不可完结性,使崇高最终得以逾越美学形态的框架,成为更具生存论意义的根本问题之一。南希对崇高概念的重释,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又是对德国观念论的再思,还是对后现代崇高的延续和发展,因而具有反思后现代状况中人的生存状态的重要意义。
Select
青年论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卢欣
2020, 40(6): 212-2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1-6期总目录
《文艺理论研究》
2020, 40(6): 214-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