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文艺理论研究》,
导航切换
文艺理论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道德声明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国际期刊推广平台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3年, 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5-25
专题:中国理论问题研究
美学与文论研究
会议专辑: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会议综述
全选
|
专题:中国理论问题研究
Select
专题:中国理论问题研究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理性批判与文论的新理性精神
高楠
2013, 33(3): 4-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规定文论建构的现实语境,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而发挥作用的。构成当下社会转型实践特征的时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直至当下。这是一个以批判与建构相互作用为总体特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特征,又可有不同分期,即有理性批判期、理性应变延续期、理性择向期,以及新理性精神构建期。新理性精神建构是贯穿上述诸分期的理性活动,对于分期根据,乃是取于90年它被命名式地提出这一标志。文学理论的新理性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文精神、现代性、传统重估与继承,以及大众文化四个方面。
Select
专题:中国理论问题研究
当代文论研究:反思、调整与深化
赖大仁
2013, 33(3): 15-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一时期当代文论的变革发展,形成了破、引、建三者交织互动的新一轮历史循环运动,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针对这种新变化和新问题,有必要在反思中调整理论立场和研究思路,以适应当代文论进一步建构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一是由追逐“文化研究”回归到立足“文学研究”;二是由注重阐释现象回归到致力思考问题;三是由注重生产“知识”回归到努力重建“理论”。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站在建构性的理论立场,可以寻求朝着人学的方向,从人学与美学的视界融合中来观照和研究文学问题,在事实与价值、学理与信念统一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当代文论的理论建构。
Select
专题:中国理论问题研究
思想生产与文学理论的知识创新
李西建
2013, 33(3): 2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思想生产的角度探讨当前文学理论的知识创新,是一个具有学理深度与当代意义的学术话题。思想的生产作为价值和意义的创造,它对知识的创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及规导性价值,亦符合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的内在特质与规定。文学理论在其现代品格的形成中,思想性的主导性存在及其生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理论认同,甚至成为其知识创新的依据与发展方向;文学理论在思想的生产的内涵方面有其特殊的规定与面向,它以人文价值和美学思想的创造为核心,进而揭示文艺现象所承载的审美含量与意义深度,促进社会审美文化的进步与人的内在提升。作为对文学现象与经验进行价值阐释与审美判断的学科,文化诗学理论构成文学理论思想生产的独特范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就我国文论的当代发展与建设而言,有效提升其思想生产的质量,深入反思长久以来当代文论所存在的问题,从更深层面推进知识生产的良性发展,既极为重要,又相当迫切,成为文学理论知识创新的关键所在。
Select
专题:中国理论问题研究
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创新性
顾祖钊
2013, 33(3): 3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学人主张建构的中国文化诗学,是对20世纪国际学术思潮的回应,它将把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带入了新阶段、新境界。它所带来的理论创新是深刻而全面的。本文仅仅论证了文学的文化和审美文化性质,民族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意识,以及他者理论等所造成的理论创新性;归纳了中国文化诗学的四大特征。仅此就已显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魅力和不可抗拒性,值得人们深思和玩味。
美学与文论研究
Select
美学与文论研究
艺术本质的动态分析
陈炎
2013, 33(3): 4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艺术的本质既不是人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理论家所构造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被不断建构起来的。因此,任何对艺术的本质问题所进行的先验的、静态的、形而上学的界定都注定是失败的,而这些失败则给分析美学取消艺术本质的研究提供了借口。相反的,如果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在动态中考察艺术的本质,便不难发现:所谓艺术,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物质媒介或观念符号所创造的、能够诉诸欣赏者感觉器官并引发情感体验的人工制品。这其中所包含的五层意涵,都是可以分析的。
Select
美学与文论研究
论文学作为艺术的几种方式
彭锋
2013, 33(3): 4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力图论证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着重阐明文学作为艺术即文学性的三种方式:形式主义方式,本体论方式和程序论方式。形式主义强调文学性存在于具有某种特征的语言和叙事之中,比如陌生化的语言。本体论强调文学性存在于某种特定的存在之中,比如纯意向性对象。程序论强调文学性存在于适当的阅读态度之中,这种态度是长期的文学教育的结果。
Select
美学与文论研究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欣赏——深层审美心理与“视界融合”
张玉能, 张弓
2013, 33(3): 55-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Select
美学与文论研究
论美的愉快性、形象性、价值性——美的特征研究之一
祁志祥
2013, 33(3): 6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的特征是美学研究的老问题。传统的美学原理教科书在阐释这个问题时,或是存在美的特征与美的定义脱节的现象,或是将美的愉快性与美感的愉快性混为一谈,总之存有比较随意、理论性差、不够严密的缺陷。现代美学研究论著则侧重从美在审美活动中的生成性,否定美具有的统一本质及其定义,因而也就取消了美的特征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笔者站在建设性的后现代立场,从美是有价值的快感对象这一独特的美的定义出发,重新审视美的特征,得出美具有愉快性、形象性、价值性、客观性、主观性五大特征的系统认识,以期对人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仅就美的前三种特征加以探讨。
Select
美学与文论研究
叙述行为与文学性——形式分析与文学性问题的思考之一
刘旭
2013, 33(3): 7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性问题一直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从后经典叙事学角度以叙述行为和隐含作者为中心,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并结合意义分析,试图发现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在形式上的表现,并兼及文学性与作家的才华问题。本文以赵树理、张爱玲、柳青等作家的文学文本为例,论证了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的必然联系,并最终认为作家的才华和叙述行为一起决定了文学的文学性。
会议专辑: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
Select
会议专辑: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
外国文学研究的元理论程序——一种外国文学学的尝试
范劲
2013, 33(3): 81-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要实现“外国文学学”的学科构想,就需要我们从超理论的高度,整合多年来引进的诸多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探讨“外国文学”象征体系的一般组织原则。循此思路,本文暂时撇开让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新旧方法论,而从外国文学符码的现实/想象和自我/异域的双重二元性角度出发,探讨外国文学在意识空间中展开的原初程序及其和生命律动的自然关联,并展示了“双重中点”的理论构想和对中国文化立场的新思考。
Select
会议专辑: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
理论的位置:名实、脉络与定位
陈雪虎
2013, 33(3): 90-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从名实、脉络及当代问题数端探讨所谓理论和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位置和效用。当代中国不少学人仍以文学活动为纯个人感性之精神活动,而无法正视文学活动的社会性内涵及其当代结构性,不能同情理解理论反思之于文学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澄清相关误区,梳理相关脉络的基础上,提出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应重视承传百年文论传统,突破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种种惯习,从而在对文学活动的现象学理解中,接通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使理论或批评活动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的自觉。
Select
会议专辑: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
反抗性话语与当代文论研究
范昀
2013, 33(3): 101-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反抗性话语在当代文论中呈现泛滥之势,激进的政治话语与文艺理论的结盟形成一种特别值得人们重视的现象。如何评价和反思文艺理论的激进化也成为亟待文论研究者思考的问题。对该问题西方学者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超越话语政治回归审美伦理将是当代文论未来发展的新出路。
Select
会议专辑: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
方东美、徐复观美学思想对观——兼论海外华人中国美学研究的两种模式
徐承
2013, 33(3): 111-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并置方东美、徐复观的美学思想予以对观,可以发现,两人理想中的审美机制同为天人的同情共感,但对于此交感过程中天与人的主从关系,两人却各执一端、意见相左。方东美以天为价值预设的中心,提出一套建基于形而上学的天赋价值论;徐复观则以人为价值预设的中心,提出一套建基于人性论的价值自觉说。从方法论上判断,之所以造成两家学说的歧异,缘于方东美欲以《易传》统摄儒道,而徐复观则采取了“以孟释庄”的策略。方东美和徐复观思想的对立,为后来者的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两个基本的模型:一种是在天人关系中立足于自心,然后由内向外、由人向天推扩,通过心化、内化来实现人情的对象化;一种是在天人关系中立足于天,然后由外向内,由天到人地顺延,承接天地本身所具足的大美。不妨称前者为徐复观模式,后者为方东美模式。这两种模式得到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继承与发扬,在重建中国美学的主干道上,分别开出了抒情传统和现象主义这两条进路并各擅胜场。
Select
会议专辑: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首届青年论坛暨中外文论传统与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勇
2013, 33(3): 122-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里仁为美”: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元问题
谭好哲
2013, 33(3): 125-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语》“里仁篇”里提出的“里仁为美”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人学底蕴,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该命题突出显示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揭示出美之为美的仁本根源,同时也成为孔子对于人生、社会、艺术以及自然等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审美思考和评判的依据与标准。孟子“充实之为美”的界定与“里仁为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里仁为美”的思想彰显出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人生意味,二是偏重于从内容、内在性质方面论美,三是不把美的存在以及审美活动与其他存在和活动相互隔绝。此外,这一思想也具有显明的现代价值:其所标举的仁爱精神、处世原则和思想情怀,可以对当今欲望膨胀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同时,汲取其中的仁本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善导美、美善并举的优秀传统,也有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潮流影响下当代艺术审美活动内容空虚、情趣低俗的弊端。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陆机《文赋》“浏亮”兼具声色二义说——兼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听声类形”的通感批评
陈松青
2013, 33(3): 132-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李善以来,陆机《文赋》“浏亮”一词被释为“清明”“清畅明朗”。有的学者认为其所指是魏晋“新体赋”。本文认为“浏亮”义同“嘹亮”,在当时被用来形容声音的高远嘹亮。陆机不只用它来形容赋的音韵嘹亮,而且藉由“听声类形”“心想其状”的通感方式,兼指赋的辞藻铺排、文采富丽。“体物而浏亮”是陆机心目中赋的理想风貌。毫无疑问,具有这种风貌的,当首推汉代的体物大赋。陆机高度肯定左思大赋作品《三都赋》,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论《列朝诗集》的吴中诗学本位观
白一瑾
2013, 33(3): 140-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钱谦益编纂《列朝诗集》,是以吴中诗学传统为本位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列朝诗集》有意识地以流派之中吴中籍诗人的多少,和宗旨纲领是否合于吴中诗学传统,作为标准,来评价和定位明代的各种诗学流派;并且整理出了一条完整的吴中诗学发展脉络,以之为明代文学发展的主线和正脉。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略论清代诗歌对“诗三百”之接受
陈国安
2013, 33(3): 149-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诗经》为后世“接受”除形成“诗经学”外,在文学文本中亦随处可见。本文以清代诗歌中的“诗三百”为论域,从袭神、抒情方式、意象三视角略论清代文学对“诗三百”的文学接受。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Select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是否存在过一种线性叙事?——读成碎片化的传统叙事与读成线性化的碎裂的后殖民叙事
彼得·哈吉杜
2013, 33(3): 155-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的基本假设是叙事本身并非线性的或者碎裂的,线性与碎片性都是阐释的结果。读者若对一致性感兴趣,便倾向于在每一种叙述中找到线性,若是乐见对于碎裂的人类境况的表征者,则几乎无法看到线性。这一假设可由四个例证假若论述。第一个例证是明显属于线性叙事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细读其《序言》可知,该文本目的在于突显其虚构性,一直调用叙事聚焦,颠覆角色的身份,动摇年代顺序,对线性提出挑战。第二个例证则是匈牙利1930年代的冒险小说,从叙述时间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文类中通常会很简单,但该小说则不然。突兀的叙述只在读者的回想中才才变成线性的,与主角那侦探似的故事创造者一样。因此,传统认为的线性叙述文类在后现代文学熏陶下的读者看来,有可能是碎裂的;这一点与此文例举的另外两部非常复杂老道的叙事恰成对照。这两部碎片化的后殖民叙事作品是拉什迪的《小丑沙利马》(2005年)以及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2005年)。尽管这两部小说的碎片化和多视角叙事技巧令人惊叹,其基于时间发展而成的家族故事主线仍然显而易见。真正的线性叙事也许从未存在过,而甚至是极具艺术技巧的碎片化叙述依然可以读成线性的。
Select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姚文放
2013, 33(3): 164-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0年代兴起的“文学经典之争”让人发现了文学经典背后的文化问题,推动了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但其偏于文化研究一端的缺失导致了向文学研究回归的新动向,这种迹象在1990年代参与争论的几位代表人物那里已显露端倪。约翰·杰洛瑞、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都表达了在经典建构问题上回到文学和美学、保持一个文学和美学焦点的诉求。而他们的共同诉求又隐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正有助于推动“文学经典之争”趋于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
Select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法国理论”在美国
陆扬
2013, 33(3): 172-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理论”作为过去半个世纪里后现代话语的代表,它是“美国化”的产物。其是耶非耶的战火从法国烧向美国,然后又烧回法国,应是意料中事。弗朗索瓦·库塞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所勾勒的“法国理论”新大陆旅行踪迹,因此值得重视看待。库塞以1997年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知识欺诈》为“法国理论”美国接受的转折点,可以见出科学与人文的纠葛始终是余波未消。但无论考究196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讨会,以及媒体在传播“法国理论”过程中的不朽功绩,甚或通过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碰撞,深入探究“法国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均可见出“法国理论”在美国何以必走学院路线。
Select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美是理念的直观显现——黑格尔美学的现象学阐释
苏宏斌
2013, 33(3): 180-1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格尔的美学观来自于他的艺术观,他的艺术观又来自于他的艺术类型观和艺术史观。他的艺术类型观违背了他的逻辑原则,他的艺术史观又不符合艺术史的历史实践,因此他的美学观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种智性直观的思想,这种认识能力能够产生一种普遍表象。我们认为,这种普遍表象实际上就是处于直观状态的理念,这意味着理念可以借助于直观直接显现出来。由此出发,就可以把黑格尔的命题改写为“美是理念的直观显现”。由于艺术是直观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成了把握真理的根本方式,黑格尔用哲学取代艺术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Select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叙述的频率与时间的三维
李卫华
2013, 33(3): 189-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维——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维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的二元对立结构。循环时间观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热奈特叙述频率理论对“重复”的忽视和误解。以三维时间为指导,则可建立单一(1R/1H)、重复(nR/nH、nR/1H)、集叙(1R/nH)三足鼎立的叙述频率理论框架。
Select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权力意志:撤离本体论位置
冯学勤
2013, 33(3): 197-2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权力意志学说,作为一种本体论界定,构成了尼采哲学思想最为清晰的区分性标志,长期以来被研究者认为是尼采美学思想乃至全部思想的基石。这种认识将尼采美学死死钉在审美形而上学认识之上,忽略了尼采晚期对当代美学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事实上,权力意志本体论并非一种稳定的学说,尤其在尼采学术生命最后两年的公开发表作品中,权力意志学说表现出撤离本体论位置的倾向;而尼采宣称要以《权力意志》为题的“哲学大厦”写作计划,也在其遗稿笔记中最终被放弃。由此,权力意志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重要性不应该被高估,亦不能将之视为尼采美学思想的理解关键。
Select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德国启蒙悲剧的文化追问
张园
2013, 33(3): 208-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透过德国戏剧的发展,在现代性视域的关切中,可以发现18世纪50年代—19世纪30年代以莱辛、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悲剧创作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是一种独立的启蒙文化现象,深刻体现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质并为德国民族文化注入了现代性,完全可称之为德国启蒙悲剧。借助戏剧的审美性,德国启蒙悲剧充分表达了德国启蒙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历程,其表达的现代性极为生动而真切地体现在五个方面。
会议综述
Select
会议综述
“非学科的话语实践: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当代关联”——朗西埃和《文艺理论研究》座谈研讨会述评
柏愔, 吕峰
2013, 33(3): 215-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