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文艺理论研究》,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9-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当下学科建设研究
    面对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的未来
    王宁
    2012 (5):  4-12. 
    摘要 ( 977 )   PDF(613KB) ( 89 )  
    正如我们所知,文化研究的特征体现在与传统的精英文学研究的对立,因为它所指向的是大众的非精英文学和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通常并不为文学研究者,或具体说来,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同时也因为文化研究对比较文学学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又不无一定的互补性和对话性,具体体现在它对于重新建构一门新的比较文学学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传统的文学研究者过去不屑去研究的东西现在却成了同时进行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并非是文化研究占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地,而恰恰是文化研究帮助拓展了文学研究固有的领地并为之增添了一些文化因素,因为文化研究的重要一支就来自文学研究。本文作者将揭示英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文学学者是如何在致力于文学研究的同时也进行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的。在作者看来,他们的跨学科写作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铺平了道路。文化研究在消解并颠覆有着鲜明欧洲中心色彩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同时,也为一门新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科的重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它也通过给既定的经典增添一些非经典取向的东方文学作品而使得世界文学的重新构图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艺心理学”的命名之难——新时期以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学术考察之一
    刘锋杰
    2012 (5):  13-20. 
    摘要 ( 852 )   PDF(596KB) ( 88 )  
    中国文艺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命名探索,包含了是从心理学出发还是从文艺学出发的两难选择,形成两条研究途径:从心理学出发,是将文艺与心理关系作为心理现象来研究;从文艺学出发,是将文艺与心理关系作为文学现象来研究。我们认为,应将文艺心理学命名为研究“文艺心理”的学科,为其确定独特的研究对象,充分重视心理学介入文艺研究的有限性,在文艺学与心理学的视界融合中建立研究方法,才能建构更为明晰的文艺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
    李小玲
    2012 (5):  21-28. 
    摘要 ( 1152 )   PDF(538KB) ( 87 )  
    本文以二十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构时期的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结合史实判断,对民间文学学科研究对象进行梳理和研讨。通过对胡适白话文学运动的解析,首先明确民间文学学科的文学定位,其次揭示学科形成背后的思想主导,最后对白话和白话文学作出新的阐释,从而在历史和当下的双重维度下获取对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有一更全面和客观的评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来中国神话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王怀义
    2012 (5):  29-34. 
    摘要 ( 1473 )   PDF(437KB) ( 121 )  
    百余年来,中国神话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从神话起源的角度阐述想象力对神话的本质属性。这方面以王国维和鲁迅为代表。第二是对神话思维与审美的思维方式之间关系的论述。这方面成果最丰富,是神话美学研究的重点。第三是对中国神话与审美意识和审美范畴之间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显零星。第四是神话意象研究。这方面以闻一多的神话个案研究为代表;当代以来,汪裕雄和叶舒宪等人的成果引人注目。这些研究为彰显中国神话的世界性价值、建构具有中国民族性特点的神话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文”学的声音:古代文章与文章学中声音问题略说
    陈引驰
    2012 (5):  35-42. 
    摘要 ( 1288 )   PDF(472KB) ( 183 )  
    文学从口头到书面之发展,是一基本路径。古代文章不仅供书面阅看,且内含声音之要素。本文简略例举古代文章写作中声音表现的侧面及清代桐城文章学中对声音问题的关注,并梳理其与诗学声音问题的可能关联,以为文类间交互影响之一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杜甫对庾信诗歌的接受与其自身诗歌理论构建之关系
    仲瑶
    2012 (5):  43-48. 
    摘要 ( 1254 )   PDF(380KB) ( 83 )  
    杜甫作诗取法诗骚、汉魏乃至六朝诸家,而六朝之中又极推庾信。其对庾信之诗“清新”“老成”的两大评价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对于庾信诗歌的评价基调。从“清新”到“老成”,杜甫对庾信诗歌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过程。它与杜甫自身的诗歌理论的不断构建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杜诗集大成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宋诗话中的“味”
    黄爱平, 孙逊
    2012 (5):  49-56. 
    摘要 ( 789 )   PDF(585KB) ( 84 )  
    “味”成为中国古代诗学重要的范畴,其渊源悠长,宋诗话在其内涵的丰富上功不可没。本文按以类相从的方法,将宋诗话中的“味”分为两大类:一、以“味”来总评时代或诗人诗风;二、以“味”品评具体诗歌,从理味、情味、境味、物味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内涵。此外,本文还探讨“味”与含蓄、平淡、语言等因素的关系,以便更清楚地理解“味”的美学特质:即味是诗歌通过简洁、准确、传神的语言所表达的一种含蓄的沉潜的美,它与平淡、粗俗没有关系,与纯粹的辞藻之美并无太大关联,它体现在语言之外。对读者来说,味是需要反复沉酣体味才能得到的一种美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宋代诗话的“闲评”特色与理性精神
    谢珊珊, 邓乔彬
    2012 (5):  57-62. 
    摘要 ( 1310 )   PDF(429KB) ( 104 )  
    “闲话”“闲评”是盛行于唐末宋初的文化批评方式。“闲评”催生了以诗歌品评为主要内容的“诗话”,开创了以《六一诗话》为代表的随笔感悟式批评模式。诗话重考据、尚辨析的理性精神,寓批评于鉴赏,在摘句品评中发掘诗法理论的模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文论视阈中的《西游记》成书考察
    竺洪波
    2012 (5):  63-69. 
    摘要 ( 811 )   PDF(474KB) ( 152 )  
    《西游记》成书研究面临困境:既有的阶段划分不为认同,相关“新史料”遭到质疑,对其经典化机制的认识至今模糊不清。在这一背景下,引入当下西方文论的新视阈、新方法成为必要的选择。“互文六法”和拼贴法在文学理念与创作技法两方面揭示出《西游记》演化的内部机制,现代经典理论从“经典的修复”与“经典的再生”两重流向印证了《西游记》长达千年的演化史和作为伟大文学经典的当代性命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文论研究
    规范与自然之欣赏
    罗伯特·斯特克
    2012 (5):  70-77. 
    摘要 ( 922 )   PDF(338KB) ( 77 )  
    近年来有关环境美学的著述对如何审美化地欣赏自然加以相应规范提出了多种建议。这些规范有些属于认知范畴,有些属于认识论范畴,还有一些则属于道德范畴。假设这些建议合理正确,那么在环境美学领域则会产生不同价值之间的互动。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这些建议加以评价。我们首先需要追问,建议中所主张的规范是否存在,进而在它们存在的基础上从价值审美判断的角度评估其意义。本文提出,欣赏自然的规范中存在着弱式认识论规范,有时它们缺乏与这些规范相联系的重要意蕴,而道德规范的前景则更加式微。不过,本文也认为,有些欣赏自然的形式会展露出一种道德上令人质疑的对于自然的不敬。这种不敬的实质,以及如何有效地在自然的审美化欣赏方面加以限制,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的衰朽——鲍德里亚对当代建筑和城市空间的批判
    万书元
    2012 (5):  78-87. 
    摘要 ( 1241 )   PDF(678KB) ( 60 )  
    鲍德里亚深刻揭示了仿真时代真实性和意义的丧失,城市空间的衰朽和空间消费的悖谬,并且在仿真的肆行与空间的衰朽之间建立起一种因果逻辑;正因为此,他迷恋于自己的诗性美学和引诱哲学,希望以此作为解药来解醒在仿真和代码中迷失的城市环境和文化空间,并修复城市建筑应有的美学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生命进程的文学——德勒兹(和瓜塔里)文学批评思想概论
    尹晶
    2012 (5):  88-93. 
    摘要 ( 1245 )   PDF(427KB) ( 112 )  
    本文旨在以文学是“生命在构成理念的语言内部的进程”来概括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文学批评思想。本文首先对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生命”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生命”不是指具体的或抽象的个体生命,而是质料-能量流所特有的创造和生产差异的非个体、非有机的力量,它不断地在内在性平面上进行欲望生产,进行各种生成;然后指出西方传统哲学通过二元对立对内在性平面进行超验组织,从而阻碍了生命的自由流动和生产;最后指出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文学批评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作家们如何通过语言的生成将解放生命、增强生命力的各种生命实验和各种生成表现为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的现代问题及其辩证反思之路——阿多诺《美学理论》之“初稿导言”解读
    李弢
    2012 (5):  94-101. 
    摘要 ( 1056 )   PDF(573KB) ( 91 )  
    本文旨在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初稿导言”部分进行一种文本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之于现代美学的思考将我们带入到现代美学的问题情境之中,他坚持美学研究之必要的真理性,同时强调某种“二次反思”的内在批判力量,并力图使美学理论走上辩证生成的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绘画:可见与可述——从绘画看福柯的艺术哲学
    张中
    2012 (5):  102-109. 
    摘要 ( 1485 )   PDF(565KB) ( 119 )  
    福柯通过三幅绘画的解读,向我们传达出他对绘画艺术的哲学思考。在其名著《词与物》中,福柯揭示了古典时期实在(物)与语言(词)之间的“断裂”——也即图像与文字(语言)的断裂。事实上,福柯的前两幅绘画的解读都承续了这一思想。而在《马奈的绘画》一书中,福柯却发现了一种别样的“目光”。这种“看”与“说”、“可见”与“可述”裂隙之处的目光,既让马奈的画成为一种创造;也使福柯发现了一种“自由空间”生成的可能性。究极而言,福柯的绘画论实际体现了他的这样一个观点:“不可见性是可见的”。换句话说,福柯的艺术哲学核心就是,他要寻找这种关于“目视”的真理——它既是一种考古学,也是一种外界思想——它是自由精神的写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 谈
    非自然叙事学及当代叙事诗学:布莱恩 理查森教授访谈录
    布莱恩·理查森, 尚必武
    2012 (5):  110-114. 
    摘要 ( 2127 )   PDF(222KB) ( 165 )  
    本访谈主要涉及叙事理论,尤其是非自然叙事及非自然叙事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在阐述了非自然叙事学这一概念之后,本访谈进而梳理非自然叙事学与其他叙事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接着,访谈对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颇具问题的区分加以说明。最后,访谈谈到了当代叙事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对未来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当代文论研究
    台湾现代诗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演绎
    吴晟
    2012 (5):  115-124. 
    摘要 ( 1065 )   PDF(679KB) ( 65 )  
    台湾一批现代诗人在建构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现代诗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所谓中国民族风味,即以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为诗之内核;所谓现代演绎,即以现代意识和技巧演绎古代人物、文本和题材。本文主要从历史人物与当代人物在现实同一时空欢聚一堂;对古代经典作品作当下合理的延伸,进行审美再创作,从而使古典与当下文本构成互文;在题材上传统与现代对接,即赋予传统题材的现代意识,或以现代手法来开拓传统题材——三个向度,论述台湾现代诗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演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的意指与文学的意指——兼论希利斯·米勒文学认同方式悖论的一种解法
    刘阳
    2012 (5):  125-131. 
    摘要 ( 1263 )   PDF(488KB) ( 74 )  
    意指理论以其对索绪尔语言论思想的深入发展而确立起文化研究的一块理论基石。意指内含着解码的要求。文化的意指通过二级符号系统去掏空与填实一级符号系统中的所指而得以实现,呈现为一条营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神话学路径。但文学的言外之意也来自意指作用,同样必须在符号学意义上得到阐释。沿此以进,希利斯·米勒等学者提出的文化研究视野下天真阅读与解码阅读构成的文学认同方式悖论,便获得一种可能的解法:这两种阅读方式并不绝对相悖,因为文学对言外之意的意指无蔽地发生于天真阅读中。这为新世纪我国文艺学界审视文学的命运,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观察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论——以现代文学江南女性形象为批评范例
    毛海莹
    2012 (5):  132-138. 
    摘要 ( 1442 )   PDF(519KB) ( 99 )  
    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与创新。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理论是在文学人类学精神关照下诞生的一种本土化的女性文学理论。这一理论的渊源是女性主义原型批评,运用此对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可以触摸到一条由民俗主题原型、民俗形象原型、民俗意象原型串联起来的“原型”发展轨迹。经过现代文学的多维诠释,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凸显出其理论实质,即注重普遍性与整体性及内部精神生态意义的开拓,注重个体性与特殊性及作家内在创作气质的彰显,注重心理原型与文学原型的融合并创造审美愉悦。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本土化实践的又一先例,对于女性个体形象塑造及女性内在思想开掘都具有着先锋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性、反本质主义及空间转向
    王伟
    2012 (5):  139-144. 
    摘要 ( 1234 )   PDF(429KB) ( 67 )  
    作为衡量文学的尺度,文学性有着不同的考察脉络。反本质主义冲击了从形象性到审美意识形态这种迄今仍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解文学性的本质主义范式,从一元本质、多元本质走向没有本质。文学性应该放弃那种穿越时空的迷思,交由共时空间结构中的诸多关系项进行充分博弈后再予确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