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论的困境与中国文论“失语症”连带

姚新勇, 刘亚娟

文艺理论研究 ›› 2017, Vol. 37 ›› Issue (1) : 35-46.

PDF(9305 KB)
欢迎访问《文艺理论研究》,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PDF(9305 KB)
文艺理论研究 ›› 2017, Vol. 37 ›› Issue (1) : 35-46.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

少数民族文论的困境与中国文论“失语症”连带

  • 姚新勇,刘亚娟
作者信息 +

The Dilemma of Minority Ethic Group's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conjunction with "aphasia"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 Yao Xinyong, Liu Yajuan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摘要

本文重点梳理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构建的过程,介绍学界对其所阐发的一般特质,揭示其所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论“失语症”讨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思考结合起来加以对照,尝试实践多角度、多边性的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言说。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group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troduc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and reveals the main dilemma perplexed. And also comparing the discussion of the "Alogia"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ogether with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in the recent two decades.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we try to practicing multi-dimensional and polygonal speech in which the China's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should have.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论 / 学科建设 / 中国文论 / 失语症 / 跨民族连带

Key words

Literary theory of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 aphasia / trans-ethnic association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姚新勇, 刘亚娟. 少数民族文论的困境与中国文论“失语症”连带[J]. 文艺理论研究, 2017, 37(1): 35-46
Yao Xinyong, Liu Yajuan . The Dilemma of Minority Ethic Group's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conjunction with "aphasia"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J].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2017, 37(1): 35-46

参考文献


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BaMoqubumo.The Spirit of the Eagle and Poetry:Studies on Yi's Ancient Poetics.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1.]
曹顺庆王庆:“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文史哲》5(2008):5-12。[Cao,Shunqing,and Wang Qing."The Discours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5(2008):5-12.]
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3(2005):5—10。[Cao,Shunqing."A Study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under the Hegemony of Triple Discourses."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3(2005):5-10.]
关纪新:“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几点理解”,《民族文学研究》8(1986):42—49。[Guan,Jixin."Ethnic Characteristics,Concept of the Time,Artistic Pursuit-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inority Literary Theory."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8(1986):42-49.]
郭绍虞:“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Guo,Shaoyu."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with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People's Daily,Nov.5,1980.]
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Jin,Binggao.A Study on Changes of the Ethnic Poli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Beijing: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6.]
举奢哲阿买妮:《彝族诗文论》,康健、王子尧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Ju,Shezhe,and AMaini.Yi's Poetry.Trans.Kang,Jian,and Wang Ziyao et al.Guiyang: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8.]
蒋寅:“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文学评论》2(2006):163—66。[Jiang,Yin."Reflection on'Aphasia'."Literary Review 2(2006):163-66.]
祜巴勐:《论傣族诗歌》,岩温扁译。昆明: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年。[Ku,Bameng.On the Dai Poetry.Trans.Yan,Wenbian.Kunming:Chinese Folk Literature Press,1981.]
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Liu,Daxian.Modern Chinese LUerature and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13.]
彭书麟:“从整一多元看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的独特性”,《民族文学研究》4(2007):68—74。[Peng,Shulin."On the Uniqueness of the Literary Theory of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Studies of Ethnic LUerature 4(2007):68-74.]
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Peng,Shulin,Yu Naichang,and Fen Yuzhu,eds.Theories of LUerature and Ar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王红:“论少数民族文论对中国文论现代转化的意义”,《天府新论)4(2007):124—27。[Wang,Hong."O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Literary Theory in the Modem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Tian fu New Idea 4(2007):124-27.]
王佑夫艾光辉:“论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997):1—13.[Wang,Youfu,and Ai Cuanghui."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4(1997):1-13.]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回顾与前瞻”,《民族文学研究》4(1991):41—45。[——."Review and Prospects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4(1991):41-45.]
王佑夫:“试论古代民族文论多样化存在形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1992):53—58。[Wang,Youfu."On the Diversified Existing Forms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Journal of Central Academy of National Minorities 1(1992):53-58.]
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多族群及边缘区域文化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Yao,Xinyong.Searching;Common Destiny and Collision;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Marginal Culture.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10.]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Ye,Shuxian.Literary Anthropology Tutorial.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10.]
(1)或许唯一例外者是艾翔、艾光辉《困境与突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史可能性思考》一文,见《民族文学研究》6(2013):18—23。
(2)其实不止是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文论都遭遇着同样的境况。
(3)此处所用“连带”一词,不止于其常规含义,而带有“跨民族连带”的意涵。汪荣博士受孙歌先生启发,提出了“跨民族连带”的表述,其内涵所指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国民,尽管各民族民众之间的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文化记忆不同,但是在历史发展与地缘交汇中,他们彼此共生、彼此缠绕,产生了根脉相连的家族谱系般的情感羁绊,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正是这种情感、伦理与政治的连带构筑了现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合法性来源,而少数民族文学则是表述这种‘连带'的最佳载体”,见《民族文学研究》3(2015):84—95。汪荣的表述,虽有不尽严谨处(比如中国内部的不同民族间,既可能分享共同的信仰,也可能具有共同的文化记忆,至于说“少数民族文学”本身是否是表述这种“连带”的“最佳”载体,都大可商榷),但其对“连带”一词的意涵的扩展,的确有助于更好地概括复杂的中国多民族关系。
(4)参见王佑夫、艾光辉:“论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4(1997):1—13。这类回顾与反思工作没有接续,所以只能用十年前的文献。
(5)后文的一些论述,譬如紧接着的一段,将佐证这种分期的合理性,不过即便就是从这种划分本身看,恐怕也未必很恰当。譬如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翻译,在五六十年代就零星存在,七十年代末期也有蒙古族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譬如格日勒图的“关于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及其他”,“内蒙古大学学报”1(1976):62—72;宝音贺希格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年代考”,见《内蒙古大学学报》1(1978):52—53。至于说规模性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也贯穿于八十年代之后。譬如《少数民族古代文论选释》出版于199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则晚至2005年才出版,更不要说其他大量的以族别或地域为集合的文论材料的搜集、整理了。
(6)学界一般都持这种观点,例如前引王佑夫等人的文章,再如贾一心:“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的思考”,《青海师专学报》4(2008):36—39。
(7)这个时期随着几本重要文论选的出版,来自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为其所写序文,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这些序文带有中国传统文论序文特点,观点精辟,直观而印象性,宏观把握,缺乏充分论证。如张文勋:“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序言”,见《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买买提·祖农、王弋丁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贾芝:“序彝族诗文论”,见举奢哲、阿买妮著:《彝族诗文论》,康健、王子尧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刘立魁:“《论彝族诗歌》序”,见漏侯布哲、实乍苦木等著:《论彝族诗歌》,王子尧翻译,康健、王冶新、何积金等整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8)从中国知网以“少数民族文论”为关键词搜索“少数民族文学”分级下的相关文献,共有60多篇,其中以“少数民族古代文论”为题的有35篇,还不包括其他以“民族文论”或“少数民族文论”为题,但实际上是做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文章。
(9)如李祥林:“多民族视野中的彝族诗学与中国文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13):62—67;李国太:“中国多民族文论研究管窥”,《中外文化与文论》4(2013):27—37;张文娟:“发现与输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2009):38—40;王红:“论少数民族文论对中国文论现代转化的意义”,《天府新论》4(2007):124—27等。
(10)就这点而言,再加之他们同时也强调“时代性”,这批作家和批评家也是非常重视向西方、向世界学习的。他们返还民族文化本位冲动,不是出于封闭、传统性的族裔文化民族主义,而主要是针对国内主流汉文化的策略性手段。所以他们的文学观念是开放性的,甚至可说是普世性的。现有研究对此注意不够。
(11)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中,茅盾就用了“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1951年《少数民族文艺论集》出版。1960年老舍《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问世前后,“少数民族文学”概念,就已经取代“兄弟民族文学”成为更为普遍的称谓。另外这里所谓的“倒退性”是从少数民族文学演进的角度说的,若从“新时期”当代文艺理论的重启与突破的角度言,返还“十七年”时的话语方式,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理论选择。而其中重返(或说改造性“借用”)新中国初期有关文学的民族性话语就是选择之一(郭绍虞先生那篇文章本身就是证明:“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载于198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再如孙耀煜:“简论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文艺理论研究》3(1982):8—15)由此而扩展到少数民族文论的发现也就很自然了。
(12)譬如云南大学于2015、2016年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多民族文学高层论坛”;2015年云南举办的“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与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
(13)有关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及多民族文学史讨论的文献,可集中参阅汤晓青主编:《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14)这当然不是说,不同研究领域的打通、交叉,而是说不同领域者之间所出现的某种聚合的倾向,这与八十年代初的情况大不一样。
(15)以彝族为例,自80年代起先后整理翻译出十二篇彝族古代文论著作,先后结集为《彝族诗文论》《论彝族体例》《论彝族诗歌》三本书;199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以上三本书的汉文合集《彝族古代文论》;2001年王明贵选本《彝族三段诗研究》(选文篇),在以上各版本的基础上,录选有关三段诗百余首做文选版本;2010年,沙马拉毅主编,王子尧等译的《彝族古代文论精译》收入以上所说十二篇文论。彝族文论研究先后发表论文过百篇,有论文集一部,专著五部,以出版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康健、何积全和王本忠结集出版的论文集《彝族古代文论研究》(1992年),王明贵的研究专著《彝族三段诗研究》(理论篇)(2001年),此书分为理论与选文两部分。巴莫曲布嫫的《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1996年),王佑夫、艾光辉、李沛合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史》(2004年)第一章,彝族诗歌理论批评。罗曲、曾明、杨甫旺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2009年),何积全的《彝族古代文论研究》(2012年)。
(16)“跨形态性”这一特质并未被学者们明确提出。但部分研究者已有涉及,如王佑夫、鲜益等认为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具有口语诗论与书面诗论两种;傅钱余:“民族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认为跨学科性,开放性的,批判性的,自反性的是民族文学理论的核心理念,《沈阳大学学报》6(2012):114—17。巴莫曲布嫫将彝族古代诗文理论定义为“彝族古代经籍诗学”,它语言载体是古彝语,物质载体是彝文经籍。诗论均是书面形式,与彝族民间口头文论相区别。
(17)参见艾翔、艾光辉:“困境与突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史可能性思考”,《民族文学研究》6(2013):18—23。
(18)参见彭书麟等:《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这方面代表性的表现一是“宁愿西化,也不汉化”的态度;另一种是以某些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与西方文学特质的相似,来想象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补救意义。
(20)例如有学者就认为,“西方-中国-少数民族”三重权力递减的结构,就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献沦落(为)现代化、西化文学理论的二流佐证材料”的境况。参见艾翔、艾光辉:“困境与突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史可能性思考”,《民族文学研究》6(2013):18—23。
(21)曹顺庆在《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开篇就预言:“如果说20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碰撞的世纪,那么21世纪或许将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对话、交融的世纪。世界在走向多元化,中国也正在走向世界”,见《东方丛刊》3(1995):213。
(22)比如高迎刚:《‘失语症'论争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当代文论的现实处境与发展策略》一文,几次引述到了陶东风:《关于中国文论‘失语'与‘重建'问题的再思考》,但却把陶文的核心——对曹顺庆思维逻辑的置疑、民族主义倾向的揭示——完全滤去。高文见《文史折》6(2010):111—19;陶文见《云南大学学报》5(2004):60—70,80—96。类似的问题,从一些综述性的文章也不难窥见。比如“1996年以来‘古文论的现代转换'讨论综述”,《文学评论》2(2003):94—100;“文学理论:现状、前沿与发展—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战线》6(2010):277—78,等文章,基本不见“后殖民”“民族主义”等指涉。相较而言,王耘:“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理论表象”涉及稍微多些,但也不过是点到为止,见《学术月刊》7(2005):140—46。
(23)当然很可能也是出于策略,无论当年的张颐武还是后来的曹顺庆,都没有直接提“革命话语”,这样所谓“五四启蒙精英话语”或“五四知识分子话语”就成了20世纪中国“西化”史乃至灾难史的唯一罪人。这种表述与当年“救亡压倒启蒙”说相对照,颇有意味。
(24)对此,姚新勇曾经在好多处都指出过。例如:《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之第三章第三节“虚假的抗争与虚脱的自我言说:中国后现代”;“第三世界文学”:‘寓言'抑或‘讽喻'——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学理论'的中国错译及其影响”,见《南方文坛》6(2013):49—54。
(25)仅以《敕勒歌》及其所谓译者的族裔归属来说,就可以看出曹先生论证之牵强。查下史料,《敕勒歌》族裔归属就比较复杂,其最早或许应该归于敕勒族,而该部族后来融于鲜卑,如果按照曹先生的逻辑,那么就算是要谈什么霸权的话,是否也应该先追究鲜卑族、鲜卑语对敕勒族、敕勒语的霸权?另外斛律金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将领,真不知道应该把他归为哪朝?如果再联系到整个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汇、大融合,那情况就更复杂了,哪里是一个汉族与鲜卑族之结构可以说明?
(26)相关言说不仅体现于本文所涉及到的学科中,而且还普遍地存在于中国当下人文学术思考中。姚新勇曾以“中华民族认同的危机与再造之反思”为主题,进行过较为集中的观察。请参见姚新勇:“前路茫茫,还是柳暗花明?—中华民族认同的危机与再造之反思”,《台湾社会研究季刊》88(2012):199—227。
(27)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今天民族问题的显性化之主因,就是当初国家错误地进行了民族身份识别、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关于此观点生成的历史考察,可参见姚新勇:“中国大陆民族问题的‘反思潮'”,《二十一世纪》(香港),2014年2月号:31—44。

基金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史及话语研究”[项目编号:16BZW173]阶段性成果。

PDF(9305 KB)

506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