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体悟物象或事象时,借助于想象力,调动起审美经验,从而使物象或事象与主观情意进一步有机交融而形成的。象外之象是主体依托于实象凝神遐想的结果,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是对现实时空的一种拓展。象外之象不能脱离实象而独立存在,又对实象有所突破和改造,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乃至超越于虚实结合的象本身,达到无限。象外之象影响着主体对物象、事象的观取方式,基于主体的审美经验,有助于呈现物象和事象的神似,并以其自由的形态获得了丰富的表现力。艺象中包括实象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象外之象,而欣赏者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想象的象外之象。艺术家的创作常常通过象外之象增强象对意的传达能力,给欣赏者留下足够的再创造的空间。
纵观庞德的文学生涯,其翻译和创作互为表里,其创作寓于翻译,翻译中又不乏创作,这两者又是其诗学的试验场,丰富了其意象主义与漩涡主义的(翻译)诗学观,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激发。所有这些,几乎都与诗人翻译家创造性地转化与(或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息息相关。常为学界忽略的是,其糅合东西文化的诗歌创作与改写式翻译都呈现出良好的文体意识和超迈的文体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英语俳句组诗,表意文字法的陌生化或前景化,拼贴文体等,不仅为英美现代诗歌奠定了典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翻译与创作和诗学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名物学”是近几十年间由青木正儿、扬之水等人建构起来的一个现代学科。与传统名物研究相比,以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名物学”抛开了原有的经学立场,其研究对象也随之扩张至日常饮食、服用、器玩等“小道”,然而与传统一脉相承的是,它依旧以训诂与考证为基本方法,同时仍然偏重于对“物”的研究。已变的研究对象及关怀和未变的研究方法与侧重之间难免存在龃龉:青木正儿使用小说、类书等不适用于考证的材料,扬之水追问“名物学”与文学研究的联系,其实都意味着某种对新思路的呼吁,而注目于“名”,不仅可以回应这种呼吁,还与他们的研究兴趣相适应,同时也是名物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学科独立的角度来看,在“物”之外兼顾“名”,也有利于“名物学”明确自身与其他学科之区别。
在艺术社会学发展史上,以马克思主义者、布尔迪厄和贝克尔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将社会学推进到艺术领域,丰富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但他们并没有关注艺术的特殊性,而是像社会学对艺术领域的“殖民”,对艺术进行了普遍式还原。这引起不少社会学家的反驳。沃尔芙认为,艺术不能还原为经济基础或意识形态,应该关注它的审美和形式因素;海因里希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特性价值体系,不可还原;亨尼恩和本泽克利认为趣味是一种激情状态,不能还原为社会区隔策略。德诺拉提出,艺术的力量来自人与艺术的互动,在其中,艺术特殊性得到了保留。他们的艺术特殊论是对艺术还原论的一种制衡,对中国艺术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