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文艺理论研究》,
导航切换
文艺理论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道德声明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国际期刊推广平台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5年, 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25
西方文论研究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专题: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
专题:认知诗学研究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全选
|
西方文论研究
Select
西方文论研究
文学与激情的疗救——“净化”对抗极端暴力
让-夏尔·达尔蒙, 肖熹
2015, 35(4): 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说《复仇女神》以纳粹军官的视角再现了大屠杀的过程和细节,并依循古希腊戏剧的手法把主人公塑造成悲剧英雄,这种运用反面人物的带入效果、利用文学的净化、同情等治疗功能的做法,引起了许多批评。许多人认为大屠杀不应该、也无法被艺术所再现和虚构,更不应该让读者获得宣泄和净化。在大屠杀这个题材上,净化遭遇到合法性和适用性的质疑。作者从这些争论出发,回顾了巴洛克到启蒙时期关于净化的重要争论,分析了在什么条件下,作家运用出色语言能力和叙述能力以追求同情与净化的效果,才能够被接受。净化这个古典诗学问题之所以被重新讨论,说明文学与伦理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重要话题,从宣泄与净化中可以重新认识恐惧与人的意义。
Select
西方文论研究
艺术与标注:论视觉艺术的可视性与标注的关系
史蒂凡·马杰查克
2015, 35(4): 1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机制所认定的艺术作品,具有一些显见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欧美现代主义传统下已经失去许多。事实上,早在现代主义之初就已证实,艺术作品与非艺术的物体之间,无论从材料还是现象的角度看,都并没有什么特征或特点。艺术作品与日常物体,在边界个案中,例如杜尚的作品,对于观看者而言,几乎是一样的。这样的作品说明现代艺术本质上便是葛冷(Arnold Gehlen)所说的是需要标注的(kommentarbedürfig)艺术,即是说,要想将一件物体指认为一件艺术品,背景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认为不仅现代艺术,而是所有艺术都本质上要求标注。标注凸显作品的历史身份,而决定该身份的条件则不仅是视觉的,也有非视觉的因素,例如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创作者的意图、作品创作时艺术界的重要话语等。可以说,作品的那个历史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可能划归给作品的美学概念,而我们阐释和标注的也正是作品的这一身份。
Select
西方文论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谱系、对象与议题
吴琼
2015, 35(4): 25-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觉文化研究”是上世纪 70、80 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个学术思潮,是与西方世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联系在一起的,并受到战后法国“新理论”的影响。在它的刺激和催生下,人文领域的诸多研究从方法到问题意识都出现了根本的转向。本文拟对该思潮在西方的发生进程做一初步的描述,并从学术谱系、研究对象和主要议题诸方面对它的基本问题做一勾勒。
Select
西方文论研究
如何看待表达的主体——梅洛-庞蒂《塞尚的怀疑》主题探讨
张颖
2015, 35(4): 39-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塞尚的怀疑》的主题,试图从中发现早期梅洛-庞蒂的思想形态和问题意识的踪迹。《塞尚的怀疑》是美学研究的名篇,却充满矛盾和争议。一般认为,它是一篇现象学美学随笔。但这个定性无法解释其细节和结构上的矛盾之处:梅洛-庞蒂一方面主张抛开性格、际遇、艺术史传承来研究塞尚的怀疑何所从来,一方面却又指出塞尚的人生与其作品是同一场历险,只有读懂人生才能从中发现关乎作品的一切;文章还花了大量笔墨细写达·芬奇的童年旧事,给人以离题之感。本文认为,《塞尚的怀疑》的两个并行主题是“表达”和“自由”,二者统一在更为内在的主题之下,那就是身体问题以及(或)对绘画史研究方法的新探讨。一旦弄清楚这一点,不仅可以化解该随笔写作上的表面矛盾,还可以廓清国际梅洛-庞蒂研究界现有的一些误解和错误定论。
Select
西方文论研究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先驱
毛娟
2015, 35(4): 50-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哈布·哈桑在20世纪后半期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中是一个开创性的关键人物。他在文学批评理论处于相对真空的时期,通过对各种具有先锋倾向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率先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理论,并具体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理论内涵。他把后现代主义理论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文化和哲学领域,其影响从美国波及到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哈桑把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界定为“不确定的内在性”,通过对现代主义、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断裂与延续的复杂关系的探讨,提出了具有浓厚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超越批评”的概念。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提出、界定、传播和践行后现代主义理论。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Select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阎连科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张英进
2015, 35(4): 57-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开始从戴若什有关世界文学的三重定义来考察阎连科的文学地位,随后对比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截然相反的褒贬倾向,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国际文化政治。以莫言领奖发言的两个关键词——“人”与“超越”——作为转折,本文进而探求现实主义的当代演变,以及阎连科“神实主义”概念的创作实践。
Select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西方文学还是西学?——王韬的经验及其评价
段怀清
2015, 35(4): 65-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韬与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集中于西教与西学。但在西学之中,王韬亦曾提及“西方文学”这一对近代文学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或表述。尽管王韬并没有对“西方文学”进行过概念意义上的关注、追寻、界定,以及较为系统的介绍——像他对西学源流以及晚明耶稣会士来华著述所进行的追本溯源式的考察辑录那样——但他的视野及相关叙述中,确实涉及到西方诗歌、戏剧等文类,甚至还提到过希腊、罗马、英国等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诗人 的名字。王韬的西方文学经验,是在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将西方的“literature”概念引入中国,并逐渐确定为“文学”作为其中文概念体系中之对应的历史语境中发生并展开的,其中所承载的复杂而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学史意义,并未因其孤立零散或游移不定而丧失其相应价值。
Select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论“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进步”理念及其影响
寇鹏程
2015, 35(4): 76-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步”一词本身是指科学技术上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进步”通常是指反对“复古”,提倡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的“新变”观念。而现代文学中的“进步”则是在进化论基础上的一种演进观念。这些更多的是一种时间上的线性前进的观念。建国后文学“进步”的内涵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文学、“革命”的文学、“无产阶级”的文学与“现实主义”的文学等,与此相对的就是落后的文学。“进步”的内涵主要是指政治上的进步,从纵向的时间进步走向了横向的理念进步。文学本身的丰富性与这一时期进步观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体制内文学政治话语权的直接转化,这些造成了“十七年”时期文学自由创造空间的相对狭小,对文学的多样性、丰富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束缚。这种“进步观”有时代的必然性,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Select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卡拉OK式礼乐” ——卡拉OK实践与现代性问题
吴冠军
2015, 35(4): 89-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卡拉OK,是晚近二十年中国大陆都市生活与大众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尚只有贝淡宁等少数学者曾将它纳入学术分析的对象之列。不同于那些将分析只聚焦在卡拉OK活动所衍生的某种社会现象的研究(如贝淡宁所分析的“卡拉OK式卖淫”),本文旨在直接对卡拉OK这个活动本身做一个结构性分析,并将它置于古典儒家关于“乐”的思想传统的并置之中。最后,本文认为,“卡拉OK结构”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性结构,并由此导致其“真诚性危机”。
Select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欲望、货币和现代都市空间——重读施蛰存的《春阳》
宋晓萍
2015, 35(4): 102-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施蛰存的小说《春阳》为例,一方面探讨女性闲逛者在现代都市空间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传统小城镇和现代都市两种空间的异质性如何具体呈现为女性身体的诸种症候;另一方面分析都市消费景观和“观看”对女性欲望的撩拨,以及伴随着消费的货币如何建构/解构女性“白日梦”的过程。
专题: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
Select
专题: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
解读叙事:解域与生成
余岱宗
2015, 35(4): 111-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小说的叙事,不是单纯地依靠情节进行中心化的意义凝聚,现代小说的叙述者或主人公常常自觉地对文本的预设主题或意义片段进行意义的再审视、再阐释或再审美,拆除既有意义场域的边界,让小说在意义解域的过程中形成多变的视角和动态的主题漫游,这使得自我干扰与自我瓦解成为现代小说的突出特征。因此,现代小说的解读,不以主题的巩固为出发点,而应充分关注小说文本多重意义系统在交互解域的过程中如何产生小说叙事的新颖美感。
Select
专题: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
齐泽克与当代西方文论的再政治化
刘昕亭
2015, 35(4): 119-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齐泽克的“后政治”论述为中心,集中阐释了齐泽克的痛快政治学,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多元文化主义与身份政治展开的反思与批判,拒绝简单盲目的介入与行动,齐泽克通过特殊与普遍性关系的重新思考,提出了政治哲学与文化理论的再政治化路径。
Select
专题: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
在语言与时间之间——耶鲁学派的理论生成及思想史位置
戴登云
2015, 35(4): 130-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耶鲁学派”诗学的原创性贡献在于: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在反叛新批评、吸纳欧陆思潮的过程中,将研究的重心从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和文学史的“事实性”转移到了文学批评、文学文本和文学史的“生成性”之上,从而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诗学研究范式:“生成诗学”。“耶鲁学派”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的原因在于: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时间哲学转向”的背景下,耶鲁文论家们凭着自身对文学语言和文学时间的错综复杂性的独特敏感,打破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单维度的思维定势,对语言的多维度和时间的多向度的本体属性作出了全方位的直观和领会,从而为自身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点。
Select
专题: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
不可再现物的再现——朗西埃论美学之伦理转向
饶静
2015, 35(4): 139-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解析后现代崇高美学对“不可再现物”的执念,朗西埃对美学之伦理转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以“歧见”打开了伦理无区分的隔绝空间。这一思考路径弱化了美学的救赎诉求,重申了美学的解放承诺,并将伦理的批判视角反转成了行动的实践美学。
专题:认知诗学研究
Select
专题:认知诗学研究
为形式主义与印象式批评搭建桥梁的认知诗学——论楚尔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
何辉斌
2015, 35(4): 146-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楚尔指出,认知诗学的特点在于运用认知科学对特定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产生某种审美效果进行科学的阐释,在形式主义批评和印象式批评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走向认知诗学理论》一书,以聚合型与发散型为文体的两端,以激情和睿智作为审美的两端,从七个层面对诗歌进行研究,对崇高、荒诞等美学概念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做了科学的解释。
Select
专题:认知诗学研究
18世纪小说阅读理论与当代认知叙事学
金雯
2015, 35(4): 155-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8世纪不仅是英语小说起源的时代,也是现代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代。阅读理论在塑造现代小说和现代读者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一个方兴未艾、亟需中国学者介绍并参与的研究领域。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18世纪的道德哲学、美学、脑科学、文学批评和小说本身如何论述“私人阅读”的情感和认知机制,对现代小说阅读模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本文认为,文学理论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当代,而应该深入历史,寻找当代理论的渊源和雏形,20世纪之前的阅读理论散见于哲学、评论和文学中,需要合理而创造性的整合。文章的后半部分介绍了当代认知叙事学理论对于沉浸于小说状态的几种代表性阐释,如镜像神经元和“可能世界”的理论,说明了当代认知叙事学与现代阅读理论之间的呼应和承继。
Select
专题:认知诗学研究
艺术·人脑·审美——当代西方神经美学的研究进展、意义和愿景
胡俊
2015, 35(4): 164-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审美活动过程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而审美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活动,即人脑的审美活动。不管是文艺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人脑的参与。所以要想研究清楚审美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对于人脑审美神经机制的研究应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基础。近年来兴起于英美的神经美学研究,不仅为美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且给美学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脑神经科学的实证支撑。本文主要针对神经美学的研究方法、范围、领域、研究成果、美学意义、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进行具体阐释。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中国诗学观念与诗学研究范式
钟仕伦
2015, 35(4): 173-1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先秦附庸于文学的“诗文之学”到汉代的“《诗经》之学”,再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之学”,中国诗学观念在唐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话语体系源于上古诗歌“言志”的特性,“言志”即为“纪事”和“记言”,虚构性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中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言志”,诗以纪事、诗以言物、诗以合意、诗以记理……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而以诗为教、以诗为交、以诗证史、以诗证地则成了中国诗学的主要意指,从而呈现出“诗本”“诗用”“诗思”“诗式”“诗事”“诗评”“诗史”“诗礼”“诗乐”等有别于西方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批评论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形态。我们不能说这九个门类囊括了整个中国诗学的理论体系,但至少可以说,从这九个门类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理论,特别是唐代之前的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可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说、说体文与小说
周瑾锋
2015, 35(4): 182-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说乃“说”之小者,而先秦时所谓的“说体文”也是由“说”字引发生成的论说文体,以“说”字为纽带,“说体文”与“小说”产生了关联。说体文有多种类型,诸类型有各自的文体形态,承担的任务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形象叙事说理”为特征的说体文乃“说”到“小说”的过渡,其文体内涵和特征对小说的观念、文体特征、素材来源、编纂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文心雕龙》与《文选》“哀”体观辨析
赵俊玲
2015, 35(4): 192-1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以“哀”名体的哀辞和哀策,刘勰和萧统的认识存在差异。刘勰出于清晰辨体的目的,固守哀辞初起时的特征,不愿接受它在施用对象、体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看重的是潘岳的《金鹿哀辞》《泽兰哀辞》,萧统则选择了潘岳更为婉转动人的《哀永逝文》。对于哀策,萧统与刘勰一重视一否,主要原因在于:刘勰论文体多止于西晋,哀策虽源起并不甚晚,然至齐梁时期创作才相对兴盛,故未多论列;萧统本重庙堂之制,又生逢哀策应用相对较多之时,故选录了擅长此体的颜延之和谢朓作品。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崇古文诀》的“中和”文章观
于晓川
2015, 35(4): 200-2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崇古文诀》是南宋以降最具代表性的选本之一,其编选和评点蕴含丰富的批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广为流传。《崇古文诀》以儒家“中和”思想为原则,选文博而精,评点简而要,既强调文之主旨正大,又注重“中和”之美;《崇古文诀》注重“曲”“含蓄”等传情达意、行文组织的方式;重视以“深味”的方式来体悟文章写作中各要素平衡带来的艺术美感。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起承转合”之说的源流
张晓伟
2015, 35(4): 209-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律诗四联“起承转合”之说,就现存文献来看始于元代的杨载、范梈两家。杨载主要是总结唐宋时期对律诗四联的论说,略参己见。范梈的论说可能具有宋末江西乡邦诗学的背景。范梈主张起承转合不仅可用于近体诗还可用于一切文学,他对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也提出了自己的标准。明清人说到起承转合,一般引用的是范梈而不是杨载。明清人对起承转合有赞成和反对两派。明代复古派对起承转合之说有相当的接受,清初的徐增、王士禛则站在自己的诗学立场上,对起承转合有新的发挥。明清人更多的还是批评起承转合,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先肇其端,清代冯班、吴乔,对之极尽贬斥。但即使批评此说的人,一般也认可其作为“训蒙之法”的存在,可见此说在明清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诗歌教学,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Select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八十年代文论与批评”学术会议综述
张春晓
2015, 35(4): 215-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